新浪微博 70,000+
犯罪的間接故意是指行爲人明知自己的行爲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下列屬于犯罪的間接故意的選項是?
A.甲欲毒殺同事乙,于是在大家共同喝水的飲水機中投毒,乙當天並未從飲水機中取水,但卻導致其他三位同事中毒。
B.甲欲槍殺乙,在乙家門口伏擊,只擊中了乙的胳膊。
C.出租車司機甲與朋友吃飯時多喝了幾杯,但是憑借自己多年的駕駛經驗,甲認爲不會有什麽問題,于是不顧朋友勸阻執意出車,結果撞死了行人乙。
D.某醫院護士甲將病人乙和丙的藥物弄混,到了給乙用藥的時間,甲沒有仔細核對就拿起應該給丙服用的藥物給乙服用,結果因藥性不對導致乙死亡。
同種數罪是指行爲人實施數個行爲,符合數個性質相同的基本犯罪構成,觸犯數個罪名相同的數罪。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情形屬于同種數罪的選項是?
A.甲爲了自殺,在水中投入劇毒農藥,其幼女誤飲後身亡,甲見狀也飲水身亡。
B.乙爲阻止警察抓捕其子,采用暴力手段妨害警察的執法行爲,揮刀將警察砍成重傷。
C.丙因缺錢,先是對某單位實施了盜竊,而後又使用暴力手段搶劫了素不相識的趙某。
D.丁故意殺死了與其分手的女友張某,而後又殺死了在生意上與其競爭的李某。
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馬克·吐溫說:“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在他們看來,教育能夠減少犯罪。有學者認爲,近年來,隨著教育的大規模擴大,學曆程度越高,犯罪率越低。
以下哪項如果爲真,最能反駁該學者的觀點?
A.2015年,某高校一名本科生殺死自己的母親,事後潛逃。
B.學曆越高的人,對各項法律條文規定就越了解,就越容易鑽法律的空子,實施犯罪。
C.近年來,大部分犯罪爲經濟犯罪,高學曆人群的犯罪率明顯高于低學曆人群。
D.文化水平低的人,對法律了解相對較少,而且通常低學曆者的生存狀況較差,更容易铤而走險。
對《刑訴法》來說,素有“小憲法”之稱,2018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由于關涉國民重大人身權利、財産權利。
關于最新的刑訴規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張某犯盜竊罪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B.某地監察委員會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董某作爲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該監察委員會立案偵查。
C.趙某曾被開除公職,現其21歲兒子涉嫌搶劫,由其出庭擔任辯護人。
D.人民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李某主動認罪認罰,符合速裁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在十日以內作出決定,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
罪刑法定原則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爲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爲的,不得定罪处罚。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沒有體現罪刑法定原則的是?
A.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應當與其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重罪重罰,輕罪輕罰。
B.1997年刑法修订取消投机倒把罪,则刑法修正以后实施的投机倒把行爲不应当认定为犯罪。
C.刑法規定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強奸罪的受害人不包括男性。
D.刑法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部門規章設置的考試中組織作弊不受刑法處罰。
我不在犯罪現場。如果我在,那麽我沒有犯罪。如果我犯了罪,那麽一定是我神志不清。
以下哪項與上述論證最相似?
A.我只吃雞或魚或鴨。如果我沒吃雞,那麽一定吃魚或鴨。如果我沒吃鴨,那麽一定吃魚。
B.我從不說謊。如果我說了謊,那麽一定是被迫的。如果我被迫說了謊,那麽責任不在我。
C.我沒借你的書。如果我借了,我不會把書弄破。如果我把書弄破了,那是我不小心。
D.她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如果她沒完成作業,那麽她不會睡覺。如果她睡覺了,那一定是她完成了作業。
中性犯罪動機,是指对社会不具有卑鄙、下流等道德沦丧性质的个人犯罪動機。如因怜悯、同情亲友或因被害人的不正当行爲而感到屈辱、羞耻,以及因迷恋某物品或某种活动而导致犯罪。这类犯罪既不同于卑鄙犯罪動機,也不同于对社会有益的行爲動機。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行爲中行爲人的犯罪動機属于中性犯罪動機的是?
A.齊某因不堪忍受父母經常吵架而對生活絕望,遂産生弑殺父母的想法,趁父母熟睡之機殺害了父母。
B.張某因迷戀女性內衣,偷偷潛入內衣店,盜走價值5000元的名牌內衣。
C.宋某因女友與自己分手,另結新歡,而砍傷女友。
D.犯罪嫌疑人龔某持刀搶劫一輛“黑車”後自首,而其犯罪動機令人瞠目結舌,竟是想進監獄戒掉賭瘾。
犯罪直播間
租住的房子臥室裏有一只保險箱,上有聲控鎖。
XX富豪失蹤,下落不明
多老的新聞了……我嘀咕著,打開了另一個看起來很有趣的網站。
視頻裏傳出尖叫聲,我驚恐地望著屏幕。
臥室裏,此時傳來微弱的“咔哒”聲……
提问:请选择下列分析中能从文中推出、同时表述最恰當的一项